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79节(1 / 2)

他坐在渤海王府的承运殿内,独自一人翻阅着《邸报》,将朱允炆的建文新政给看了个大概。

其实大致看下来,朱允炆的新政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,只是政策是偏向于理想了。

宽松刑法是肯定要走的路子,毕竟洪武年间的律法过于严苛了。

至于蠲免苏松江浙的赋税,降低当地税率,这在朱高煦看来也算得上一项仁政。

说到底,江浙一带的赋税确实沉重,这点仅从苏松二府就承担了大明十分之一的赋税就能看出。

苏松二府的耕地不到十五万顷,仅占全国百分之四不到,而二府税粮却达到了四百万石,占了全国三千二百万余石的百分之十二还多。

朱高煦在构思《钱钞法》的时候,他仔细算过大明的赋税和平均亩税。

其中,全国平均亩税为每亩五斤三两,而苏州高达四十二斤,松江高达三十五斤,苏松合计之后平均下来,每亩赋税负担是全国的七倍有余。

这样的赋税差距,主要是洪武年间北方及西南各地百废待兴,朱元璋本人采取的一种转移支付手段。

但是随着北方各省和四川、湖广的农业经济开始有起色,江南的赋税理应降低一些。

不止是江南,还有那些洪武初年农业经济不错的省份,基本也都被课以重税,例如山西就是一个典型。

洪武开国之初,北方只有山西和山东算得上农业没有遭到摧毁的省份,因此二省在承担迁移人口充实其它北方各省的责任时,也承担了相应的沉重赋税。

仅有三千九百余万亩耕地的山西,每年赋税上缴达到二百八十万石,比四千七百万亩耕地却只交二百五十万石的浙江负担还要重。

正因如此,老朱才会在南北榜案中,特别的维护山西士子。

所以在拿到《邸报》,得知朱允炆降低江南赋税的时候,朱高煦本以为朱允炆会降低山西和山东的赋税,然而他翻遍了《邸报》,都看不到与山西、山东有关的任何政策。

如果说在这之前,朱允炆的新政还能说是体恤百姓,那当朱高煦看完了《邸报》后,他就可以确定朱允炆这家伙完全就是为了拉拢江南一带的文人了。

“也好,你这样做,才方便我日后清算江南文人。”

放下《邸报》,朱高煦稍微想了想自己的本钱。

眼下,渤海四城之中有大约四万在接受蒙学的人,他们的年纪从九岁到十五岁不等。

除此之外,自己手上算上黑水城的预备役,以及朱允炆安插进来的三个千户,合计是两万五千人。

这其中,有四千人不堪用,得好好训练,收服他们的军心才行。

“四万人……”

朱高煦想了想自己手中接受教育的那四万女真与汉人,这四万人如果下放出去,那完全可以充当胥吏在地方上收税。

如果丢在一省之地,那他们完全可以将一个省治理的服服帖帖。

哪怕放在南直隶、浙江和江西这三个人口大省,他们也能维持三个省的基本运行。

并且不同于老朱的国子监,自己手中这四万人可以说要干净许多。

老朱国子监的生源,大多来自江南,基本都沾亲带故,可自己手上的这四万人,大多都是汉化女真人,只有三分之一是汉人。

他们的利益都在关外,与关内没有任何相干的利益。

将他们投入关内,起码能维持地方上六七年的政治清明。

只要掌握了基层,那些数量少的流官根本不用管。

一想到这里,朱高煦就期待自己拿下辽东。

如果庙堂之上有大量的辽东人,朱高煦不相信他们会不为自己家乡牟利。

辽东只是一个开始,扶持北方人去打击南方人,然后达到一个平衡,这才是朱高煦想要的。

只要达到了平衡,那自己就可以对北方进行投入了,尤其是东北一带。

民国闯关东能留下那么多人,就是因为东北兴起了许多手工业,这些手工业在前期保障了迁移东北人口的立足问题。

立足之后,大量闯关东的人又开始开垦荒地,扎根东北。

自己要做的,就是继续让东北发展出手工业。

水泥、钢铁、耕地……

只要持续投入几十年,东北的开发将会在自己手上完成,届时有了东北作为粮仓,迁都北京之后也就不用受控于江南漕运了。

朱高煦如此想着,承运殿外也响起了脚步声。

亦失哈脸色不太好看的走了进来,表情有几分愧疚。

“殿下,那杨彬婉拒了您的邀请,不过他承诺会把毛皮处理后,另外自己再掏些钱粮,在入冬前给王府凑足十万贯钱与十万石粮食……”

“知道了。”听到亦失哈的话,坐在殿内的朱高煦略微失望,但仔细想想也正常。

眼下已经六月尾巴了,那杨彬应该是在回到南方后收到了什么消息,不然不会这么快就拒绝自己。

看样子,朱允炆已经准备开始削藩了,就是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先从自己的那个五叔开始动手。

不管怎么样,自己得好好准备才行。

如此想着,朱高煦也看向了亦失哈:“迁来城外的那四个千户如何了?”

“如殿下您所预料的一样,他们一直在打探王府的田地与人口等消息。”亦失哈回应道:“此外,他们还试图拉拢城内百姓。”

“奴婢已经在他们来到吉林城前告诉了全城百姓,让他们假意答应,然后秘密将消息告诉奴婢。”

“现在看来,他们恐怕以为已经拉拢到了不少人。”

亦失哈脸上露出几分嗤笑,显然对于朱允炆派来的这些人很看不上,倒是朱高煦饶有兴致。

“让他们继续演下去,只要不涉及黑水城,其它事情都可以稍微透露一些给他们。”

“我倒是要看看,我那大兄演到最后能唱出什么大戏……”

大局始端

“这吉林城居然能发展如此,真是不可思议……”夜色下,吉林城内的一处小院里,三个身穿鸳鸯战袄的中年人凑在烛光下,感叹着吉林城的情况。

这三人,是朱允炆在去年就从大教场内武官子弟中选出的三个人。

在选出他们三人后,朱允炆只是朱笔一挥,这三人便纷纷承袭父职,随后被派往山东登、莱二州,募军户三千后,于今年开春后北上。

在北上途中,他们也知道了先帝崩殂,皇太孙即位的消息,因此对于东宫之人交代的事情,便更为上心了。

他们三人来到关外不过两个月,来到吉林城更是只有半个多月,不过即便只有这么点时间,却也足够他们摸清不少东西了。

“渤海王确实颇有才干,居然能用这样的化外之地养兵万六之数。”

一名千户缓缓开口,另一名也颔首赞同道:“从今日那亦失哈传来的消息来看,这渤海王连我们连带另外那一千军户也都想编练为军。”

“我们在山东时,即便是沿海的备倭兵,也不过是三战八耕,如今这里居然是全战。”

这人对于渤海的实力感到诧异,另一人也接上话茬:“不仅如此,他们还都是着甲的甲兵。”

“着甲的甲兵,即便是山东都司也不过只有一万八千人,这里居然有这么多。”

“这里毕竟是关外,需要防备兀良哈与北山女真人,战兵多也正常。”最先开口的人解释,并且进一步道:

“眼下要搞清楚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